云上恩施报道(建始通联记者 黄娟 田莉)当南京城的老巷在镜头里渐次清晰,当照相馆的木质地板吱吱作响,一张泛黄的底片从灰烬中被拾起——7月31日的建始县横店电影院里,数百名观众屏息凝视着银幕上的画面,仿佛穿越八十余载风雨,触摸到了那段浸透血泪的历史肌理。这场以《南京照相馆》为载体的红色免费观影活动,不仅是一次光影的盛宴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,让爱国主义教育在沉浸式体验中直抵人心。
一帧光影 连接两个时空的精神共鸣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镜头从不会刻意渲染血腥与暴力,却用最克制的笔触勾勒出战争的残酷。影片中,主人公邮差阿昌因帮助一对老夫妇取信而未能及时撤离,被误认为是照相馆学徒,被带至“吉祥照相馆”为日军摄影师伊藤冲洗照片,而老金经营的“吉祥照相馆”曾是南京城里最热闹的所在,新婚夫妇的笑靥、孩童满月的可爱、学子毕业远行的意气,都被定格在他的镜头里。直到1937年冬,炮火撕裂了这座城市的宁静,照相馆的平和时光被流弹击碎,那些曾经象征幸福的底片,突然成了记录暴行的载体。
展开剩余69%日军进城后,照相馆成了临时避难所,金老板与阿昌在冲洗日军照片时,发现底片中记录了大量屠杀罪证,包括“百人斩”合影、焚尸、虐杀婴儿等画面。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藏匿底片,试图让真相留存。有观众注意到,影片中多次出现“藏”的动作——藏底片、藏伤员、藏孩子,每一个“藏”字背后,都是普通人在绝境里的挣扎与坚守。
“那些底片上的血印,比任何台词都有力量。”散场时,魏子墨红着眼眶说,“他们不是英雄,只是想保住一点真相,可就是这点念想,让他们成了民族的骨头。”影片结尾,幸存者林毓秀带着底片逃出南京,最终活到92岁,使这些罪证照片得以保存,并在东京审判中成为铁证。
一次实践 解锁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密码
“我们想让历史走出教科书,变成能触摸、能感受的温度。”建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人员余曦的话语里,藏着这场活动的初心。今年暑期,该县聚焦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期与群众文化需求的集中期,创新推出“文明实践+群众活动”模式,精选影片《南京照相馆》,正是看中了它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的独特视角。
为了让教育效果更持久,实践中心还设计了“三个一”延伸活动:组织一次“光影中的党史”讨论会,让观众分享观影感悟;开展一场“寻找身边的红色记忆”征集活动,鼓励家庭传承祖辈的抗战故事;举办一次“和平寄语”书法展,将感动转化为前行的力量。“爱国主义教育不该是单向灌输,而要像影片里的显影液,让历史的印记在每个人心中慢慢清晰。”余曦说。
一声回响 凝聚跨越代际的奋进力量
走出影院时,阳光洒在人们脸上,与银幕上的阴霾形成强烈对比。这种视觉上的冲击,让“和平”二字有了更真切的含义。“以前总觉得‘铭记历史’是句口号,今天才明白,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守护眼前的阳光。”刚考上大学的秦雨涵说。
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,正是建始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注脚。近年来,该县不断创新教育形式,从“党史故事进课堂”到“红色遗址研学游”,从“老兵进校园”到“红色故事志愿宣讲团”,让红色基因在多元载体中代代相传。正如活动组织方负责人所说:“历史的回响不该只在影院里,更要回荡在田野间、课堂上、车间里,成为推动发展的精神动力。”
夜幕降临,建始县的广场上响起孩子们的笑声,广场舞的音乐与远处的蝉鸣交织成温馨的乐章。这平凡的烟火气,恰是《南京照相馆》中无数先烈用生命守护的未来。光影终会散去,但有些东西会留下来。就像影片里那些被藏起来的底片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公司,在黑暗里待得越久,见了光就越显珍贵。建始县这场以影为媒的教育,没有口号,没有说教,只是让历史自己说话。而那些在黑暗中落下的泪、在心里埋下的种子,终将在阳光下长出新的力量——因为每个走出影院的人都明白:今天的每一缕阳光,都是昨天的人们用最沉的苦难,托举起来的明亮。
发布于:湖北省华林优配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